发布时间:2021-07-09 浏览量: 来源:淮南日报
“有事儿?不怕,找‘老支书’说理去。”这是谢家集区孤堆乡杨岗村村民们共同的认知。在这里,“老支书”指的不是一个人,指的是杨岗村“老支书”调解队的7位老人。新鲜事、闹心事,还有村民之间不愉快的事,只要拿出来到“老支书”那儿说说理,矛盾似乎就会不知不觉中烟消云散。
“老支书”们调解的虽然大多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但他们点亮的那一簇光亮却为谢家集区乡村治理的司法实践送去了意外的惊喜与感动。
2016年,杨岗村曾经的村党支部书记汤本修、村委会会计杨修好、范新伯等7名老人牵头,成立杨岗村老年协会。“老年协会带着村里老人组织各类文体活动,热热闹闹。有时候老人们家里遇到些家庭矛盾、邻里纠纷,也习惯找老年协会出面协调。”村委会主任夏良兵告诉记者,老年协会的成员最小的66岁,最大的82岁,在村里既有威望,又熟悉大多数村民,村民的家事、邻里事,经他们入情入理一说和,就自然退让化解,渐渐的,村委会经常邀请老年协会成员共同调解村民的矛盾纠纷。
“我有50年党龄了,能够在这个年纪继续发挥余热,为法治社会建设做点贡献,太值了。”82岁的杨修好身体硬朗,说起话来铿锵有力。
2017年5月,谢家集区人民法院法官联系点在杨岗村挂牌。杨岗村在谢家集区法院杨公法庭辖区,依托法官联系点,杨公法庭庭长丁婕几乎每月都要到杨岗村“串门”,提供法律咨询,就地化解纠纷,还和老年协会成员们一起协商村里矛盾纠纷化解方式。在法官联系点建成后,谢家集区法院与杨岗村委会经协商,邀请老年协会的7名成员共同组成了“老支书”调解队,作为法院特邀调解员,成为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的组成部分,为乡村矛盾化解提供前沿支撑。
前不久,杨公法庭收到杨岗村村民吴某起诉村民汤某买卖合同纠纷案。丁婕了解了案情,当天上午10时就联系夏良兵。夏良兵立即和杨修好前往汤某家中找人。11时不到,就与当事双方约好下午到村委会协商。下午14时,杨修好和汤本修作为“老支书”调解队的代表,与原被告分头了解情况。面对眼前的长辈,被告没有否认实情,原告也承认自己证据有瑕疵,经“老支书”们折中说和,一个多小时,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被告当场付清欠款。
说起“老支书”调解队,丁婕感受很直接:“他们已经是法院多元化解的重要力量。根据与杨岗村两委达成的工作机制,法庭只要受理跟杨岗村有关的案件,会先转交到‘老支书’调解队进行诉前调解,村两委协助,我们提供法律支持。如果调解好,我们及时进行司法确认或者出具调解书;如果调解不成,再及时进入诉讼程序,我们会在诉中继续调解。”辖区几乎都是乡村,在处理纠纷矛盾中,丁婕注重深入基层,就地化解。她会隔三岔五到杨岗村,与“老支书”们座谈,组织他们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村里的矛盾纠纷发生情况。“有‘老支书’在,你会很放心,村民们愿意听他们的劝解,也听得进去他们的意见,与冰冷的法律比起来,他们是村民更为信赖的纠纷解决者。”
在杨岗村的村务宣传栏里,“六一”国际儿童节的主题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律知识等手抄报整齐张贴。这是“老支书”调解队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做好的宣传手抄报。每月,宣传栏里的手抄报都会有不同的法律主题、时事主题,包括毛笔书写、报纸剪贴的各种法律知识,虽然形式略显简陋,却满是“老支书”调解队的心血,也成为正能量的输出地。目前,“老支书”调解队也吸纳了中青年村民,壮大调解力量,形成优良传承。
据了解,针对乡村治理,借鉴“老支书”调解队的成功经验,谢家集区人民法院因地制宜,指导乡镇街道除了组建“老支书调解队”,还发掘乡村里合适的退伍军人,组建了“老班长调解队”,在不断增加调解队伍类型的同时,通过完善指导培训机制、双向对接机制、会商协作机制,逐步将乡村治理的司法实践走向更深处。(记者 贾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