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26 浏览量: 来源:潘集经济技术开发区(煤化工园区)
企业之间“相邻不相识”,创新链与产业链“相望难相见”,曾是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卡点。
今年以来,煤化工园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组织部“创先争优年”部署要求,根据园区产业、企业发展现状,建强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党委,发挥组织优势和纽带作用,坚持“点线面”相结合,聚焦企业需求、精准对接服务,全力推进“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贯通,畅通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切实将党建活力转化为发展动能。
一是点上规范打基础。园区聚力做强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党建,完善“党工委—非公企业综合党委—非公企业党组织”三级架构,吸纳部分企业党支部书记进入非公综合党委,为每家企业选派1名包保联系人(党建指导员)入企指导党组织规范建设。以“应建尽建”为原则,持续推进“两个覆盖”。今年以来,新组建成立宇贝公司党支部、丰晟联合党支部2个支部。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队伍,调整2家非公企业党支部书记人选。持续推进企业党建品牌建设,园区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党委依托中安联合等10余家企业,聚力打造“共建共享·绿色阳光”产业链党建品牌。推动普碳公司“双碳行”、宇贝公司“科技领航·红色宇贝”、金宏公司“红映金宏·碳索先锋”等非公支部特色品牌建设。统一印制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手册和党建资料盒,实现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同时,组织党支部书记、党务工作者、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等80余人开展集中培训。
二是线上做实促发展。科技、人才、金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要素。园区发挥安徽省先进煤基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省级博士后工作站等高能级的科研平台和工会“劳模工匠”助企行作用,推动解决园区企业技术攻坚、分析检测、技改提升等问题。产业创新研究院创建以来,累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119次,解决技术难题30个。园区发挥淮南联合大学化工新材料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平台作用,深化“订单式“2+1”人才培养模式,规范学生实习管理,推动校企“双师互派”和共编教材。今年以来,入企实习25人,其中,3名新材料产业学院实习生组成的代表队在 2025 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中获得化工技术赛道银奖。园区发挥聚合公司的融资平台作用,开展政银企对接,为园区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架起合作共赢桥梁,解决企业资金方面的痛点和难点。今年以来,累计协助企业融资近3.8亿元。
三是面上兜底立长远。制定印发《加强煤化工园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实施方案》《煤化工园区提高产业链党建质效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强煤化工园区“三新组织”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办法》,用制度管长远,以机制促规范。
园区发挥中安联合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紧扣“中安联合(二氧化碳排放)→淮南金宏碳捕集综合利用项目(碳捕集)→普碳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多元醇项目(碳利用)→赛纬锂电池电解液项目(碳产业链延伸)”的循环低碳经济和“中安联合(乙烯)→安徽丰达(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安徽嘉玺(苯乙烯)→淮南舜天(合成树脂)、安徽翔晟(高固体份涂料)”的化工新材料产业这一赛道,汇聚各方资源,全力激活并放大产业链上产业创新研究院、新材料产业学院2个省级平台在科技服务、人才培养方面的辐射效应。今年以来,产业链内7对党支部签署共建协议,在产品互供、资源共享、人才交流、科技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20余次。近期,园区组织召开第一次科技供需对接会,做到提前摸排需求,会上精准对接,中安联合针对4家企业的技术需求,组建专班逐一进行研究。
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相见”“相融”,让更多“科创力”变成“生产力”。截止目前,园区规上工业企业12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家,其中,2025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家。园区拥有省、市级各类研发创新平台7个,覆盖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