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分站

非公党建

您的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非公党建 > 寿县:打造“红色驿站”品牌 助力非公企业发展

寿县:打造“红色驿站”品牌 助力非公企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1-12-13   浏览量:    来源:寿县

今年以来,淮南市寿县紧紧围绕“强机制、抓规范、求创新、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以提升党支部组织力为目标,充分发挥非公党建工作指导员和党建工作指导站作用,大力创建“红色驿站 助企发展”品牌,切实推动全县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提质增效。

强组织,优化运行机制。健全工作制度,将创建“红色驿站 助企发展”品牌作为年度非公党建工作重点任务,建立健全组织部长亲自抓、分管副部长直接抓、非公工委办公室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制定出台《寿县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指导站(组)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指导站(组)工作职责、运行制度和考核评价等内容,促进指导站(组)作用发挥。严格落实“月审核”制和季度清单制,先后印发任务清单8期,专题调度4次,切实将党建指导站工作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建强工作队伍,择优增派57名县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其中专职党建工作指导员10个、兼职47个,对纳入平台管理的851家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实现包保联系全覆盖、无遗漏。采取站(组)会议、专题培训等方式,全县6个党建工作指导站开展理论学习21次,组织集中走访12次。先后举办全县党建工作指导员培训班、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书记培训班,不断提升履职尽责能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强化工作保障,全县112名市派、县派党建工作指导员,按照就地就近原则,全部纳入党建工作指导站(组)。县管党费列支30万元,按照“6+X”要求,开展规范化活动场所建设,为工作开展提供阵地保障。严格落实党建工作指导员工作补助,县派专职党建工作指导员每人每月800元、兼职每人每月500元。扎实开展“红领”认证,推荐认证初级党建工作指导员58人、中级10人,激励党建工作指导员对标先进、争先进位。

强精准,夯实基层基础。持续抓实摸底排查工作,以党建工作指导站(组)和党委(工委)为单位,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员深入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对2020年摸底排查情况进行“回头看”,及时更新“一表两台账”,切实做到经营情况清、职工总数清、年龄性别结构清、组织组建情况清、骨干作用发挥清。建立常态化摸底排查机制,确保将符合条件的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全部纳入工作对象。2021年以来,全县新增纳入平台管理的非公企业37家,动态调整“僵尸”企业54家。认真做好“找党员、建组织、强引领”专项行动。通过数据联查找党员、多方联动核情况、分类指导建支部、强化调度压责任的方式,注重发挥市场、税务、经信等相关部门合力,对组建难度较大的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不愿转接组织关系的党员,组织县委非公工委委员、镇村干部和党建工作指导员逐户上门走访,建立“一企(社)一档”,明确推进任务、进度安排和责任人,挂牌作战,盘点销号。截至目前,全县非公领域发展党员161名、培育入党积极分子421人,新增非公企业党组织51个、社会组织党组织5个,有力提升全县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两个覆盖”质量和水平。有力有序推进党建带群建工作,印发《在全县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中全面推进“组建群团组织,扩大党的工作覆盖”的实施方案》,建立县委非公工委、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定期会商机制,先后召开调度会、座谈会6次,新增纳入平台管理工会组织311家、妇联组织98家、团组织71家。12月2日,全力打造全市首个安徽适客食品有限公司党群共建示范点,高标准建成党群联建活动场所300平方米,树立党群共建示范标杆。

强创新,提升工作质效。组织“问题帮办、助企发展”主题活动。建立“指导站-党组织-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三级联动工作机制,通过量化走访指标、督促党组织完成任务、晾晒工作成效等方式,打通“现场发现、及时帮办、跟踪督办、反馈评价”的问题处置工作闭环,确保企业反馈问题及时解决。截至目前,市派、县派党建工作指导员走访座谈非公企业出资人和社会组织负责人851名、党群组织负责人339名、一线职工群众8730名,收集问题和意见建议1123个,已办结1041个,有效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服务企业发展,相关经验做法被安徽省非公党建网等省级以上媒体充分认可,先后宣传报道44次。推深做实“一站一品”,注重将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技术攻坚、安全生产、创新创业、诚信经营、志愿服务等相结合,广泛开展“一站一品”创建活动,先后打造“抢抓新机遇,推动企业技术再革新”“做好豆腐产品、厚植企业文化”“真心系职工,共建温馨家园”等指导站特色品牌,打造省级非公党建工作示范点1个、市级3个,入围全省非公党建好故事、典型案例2个。开展“为党旗添彩”系列活动,结合“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活动,350家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优势,建立党员先锋岗710个、责任区423个,组建志愿服务队267支、巾帼服务队50支,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2534次,积极推动企业党员职工亮身份、树形象。126家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主动承担社会职责,紧紧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中心工作,采取结对帮扶、村企、村社共建等形式,每年带动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增收300余万元,增加就业岗位1300余个,实现群众致富和企业发展双赢,彰显了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社会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