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7 浏览量: 来源:
近年来,淮南经开区聚焦党建引领、联动治理、机制保障等关键环节精准发力,着力将党建工作的“软实力”转化为提升城市基层治理实效的“硬支撑”,全力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抓党建强统筹,释放组织引领叠加效应。织密组织“一张网”。建立完善“街道党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协同联动组织体系,推动党组织的神经末梢与城市的基础单元互促共融。按照“党员在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的工作思路,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派驻建等方式,成立网格党支部12个,物业企业党支部10个。注重从社区干部、退休干部、退伍军人、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等群体中选聘网格党支部书记、楼栋党小组长、党员联系户,有效激活党组织领导下的“公共服务圈”“群众自治圈”“社会共治圈”。拧紧队伍“一股绳”。全盘考虑各社区规模、边界因素,进一步优化网格布局,划分城乡社区网格47个,吸纳社区“两委”、物业人员、热心群众67名担任专职网格员。完善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联系户四级组织构架,制定网格员责任清单,实现网格全域有效覆盖。严格落实省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建强社区工作者队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工作者17名,动态储备社区“两委”后备干部24名,建立起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志愿者和群众等共同参与的“1+3+N”治理队伍,推动治理单元精细化、多元化。
抓联动强治理,汇聚三位一体善治力量。多方联动聚合力。全面深化社区“双报到”机制,明确10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联系10个城市社区,24个两新组织党组织与所驻社区结对联系,每月到联系社区开展联建活动。组织在职党员定期到单位结对联系社区和居住社区报到,通过开展走访慰问、政策宣传、环境整治、认领“微心愿”等方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过程中发现解决小问题、上报大问题。今年以来,312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130名两新组织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志愿服务540余人次,解决基层治理问题106个。“红心物业”暖民心。探索建立共建共治委员会,推动小(片)区治理“微平台”和物业管理深度融合,完成联动共治小区13个,接管无物业小区5个,破解了老旧小区管理难题。建立收集、议事、协商、反馈、公示议事程序,按照“一月一议、一事一议”议事规则,采取“轮值主席”方式,召开“红色议事厅”会议24次,共商决策事项160余个。建立物业企业信用评价规则,推动18个小区“一区一策”物业提升。
抓机制强保障,搭建多元服务幸福桥梁。建强服务“主阵地”。按照“八有八建”标准,实施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行动,采取部门援建、社区物业联建等方式,建设邻里中心、暖心驿站等不同形式的小区党群服务站12个,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服务阵地。推动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实现最大化,将办公区域改造成党群活动、政务服务、协商议事等功能区域,积极推进“老年食堂”“日间照料室”“四点半课堂”建设,打造一站式“党务+政务+服务”的惠民综合体,今年以来达到“一有八中心”标准的党群服务中心9个,群众家门口“15分钟党群服务圈”正逐渐成型。搭建便民“连心桥”。实施“无差别综合窗口”改革,紧扣民生高频办理事项,标准化、精细化梳理全区22个部门40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以“事项标准化、服务标准化”推动全区范围内无差别“一窗受理”,实现基层可办事项较以往增长48.6%。群众办事平均时长节约30%以上。布局点位22个,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惠企便民服务圈,实现城市(农村)15分钟步行(骑行)全覆盖就近可办。与党建、金融、人才等工作深度融合,拓展“就近办、随时办、上门办”和“便民服务+”服务模式,推动服务载体更多样,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