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3 浏览量: 来源:谢家集区
千年传承,弦歌不绝,青阳腔一直以其卓尔不群的文化特征闪耀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山花烂漫》正是讲述了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大力支持原青阳县黄梅戏剧团党支部书记江进同志积极抢救、保护、传承、复兴青阳腔的故事。从1989年青阳腔剧本《圆月桥》创作成功找不到一个会唱青阳腔的演员,到2019年成功在国家大剧院新年戏曲晚会上与八大剧种携手演绎开场节目百戏贺岁,青阳腔惊艳亮相后频频获邀在各大剧场展演。在鲜花和掌声的背后,是一位基层文化传承者不懈的挖掘、改良、呼喊和执着坚守的感人经历。
传承初心从未改变。青阳腔本是由兴起于明朝嘉靖年间的江西弋阳腔融合青阳本土元素九华山佛俗说唱及目连戏而成,因为历史的原因,青阳腔失传多年。1989年青阳腔本土编剧创作剧本《圆月桥》,但找不到一个会唱青阳腔的演员。当地政府决心拯救、复兴青阳腔,将复兴青阳腔的任务交给黄梅戏剧团,年届不惑的黄梅戏剧团党支部书记江进与她的团队挑起复兴青阳腔的重任。江进带着她的团队到乡间走访,到江西调研、学习,从零开始,不断研讨,日夜编排、打磨,《圆月桥》终于在家乡的舞台亮相。面对离开自己如日中天的黄梅戏剧种,不惑之年的江进没有退缩,没有讨价还价,没有患得患失,她思考的是如何将青阳腔抢救、保护、传承、发展下去。面对保护经费缺少,演员队伍萎缩,许多优秀演员离开舞台的局面,江进上下奔走,不断呐喊。直到今天,每当演员排练节目,江进都在舞台侧面认真倾听,正如青阳腔剧目《美周郎﹒顾曲》所唱“曲有误,周郎顾,弦歌易得,知音难求”,唱出了她的心声。她深知,一个剧种的发展离不开喜爱她的观众,没有观众就没有需求,没有需求就没有发展下去的土壤。披肝沥胆的呼喊必有回响,执着坚定的守望终将迎来曙光,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个个围绕青阳腔的项目建起来,一笔笔专项资金注入进来,青阳腔传习馆、青阳腔博物馆陆续开馆,一批批年轻演员来到青阳寻梦。
时代征程从未停止。江进同志已是76岁高龄,但她经常参加送戏下乡活动,尽管道崎岖,路不平,但看到喜爱青阳腔的群众,她就信心满满。雅俗共赏,与民同乐,是青阳腔的观众基础;铿锵坚毅,胸怀天下是青阳腔的美学品质。她深知,不能固守传统,要勇于创新。她大胆利用现代音乐对青阳腔进行改良,但高亢的青阳腔音律跨度很高,与其他音乐杂糅并非易事。江进决心为知音而歌,为百姓而唱,她亲自编排的手鼓戏歌《母亲是中华》敲响了改良青阳腔的战鼓,她以一人唱、众人和的形式完美演绎《咏梅》,她不断尝试在青阳腔中加入新的元素,努力把更接近现代人审美习惯的戏歌带到乡间社区和民间艺术团体中。江进不放过每一个普及青阳腔的机会,她亲自搬抬箱具,自费购买道具,每次演出早起为演员化妆,即使在摔伤导致胸椎骨折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到场讲解。在演职人员名单中,化妆江进——青阳腔省级非遗传承人,这行不起眼的小字是青阳腔的后辈对隐身于幕后的有着46年党龄的老艺术家致以的最高敬意。
“不负时代重托,不负青春韶华”,看到年轻演员朝气蓬勃的面庞就看到青阳腔的明天和希望。我坚信,有国家提高文化软实力的系列举措,有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有江进同志及其团队的坚守和创新,青阳腔一定会传承发展光大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