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分站

右侧焦点

您的位置: 首页 > 先锋聚焦 > 右侧焦点 > 打赢脱贫仗,开好振兴局

打赢脱贫仗,开好振兴局

发布时间:2022-09-02   浏览量:    来源:安徽日报

  9月1日,省委宣传部举行“安徽这十年”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专场发布会,介绍安徽10年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关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取得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脱贫摘帽后,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谱写了圆梦小康的壮丽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彻底解决,在江淮大地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安徽篇章。

  

  广大贫困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6788元增至2020年的14763元,翻了一番多;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2132元增至2020年的11659元。贫困地区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长期困扰基层的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通信难等“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彻底解决了全省绝对贫困问题,补齐了全面小康最突出的短板,为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

  

  巩固成果有力有效,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自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来,“三农”重心从“脱贫攻坚”转移到“乡村振兴”,我省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任务,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让脱贫群众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省委、省政府高位推进,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筑牢返贫防线。建立健全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优化设置村组网格23.96万个、遴选网格员24.11万人,及时将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识别为监测对象,全省共识别监测对象9.65万户、26.7万人,全部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七成以上的监测对象已稳定消除风险。

  

  同时,加强低收入人口及时帮扶。加强监测管理,健全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基础数据库,确保帮扶对象及时发现、及时纳入、及时帮扶。截至7月底,全省农村低保对象172.94万人、特困人口32.86万人,人均低保补助水平和特困人员供养水平分别为457元/月、903元/月,农村临时救助水平达2289元/人次。

  

  通过产业强、就业稳、主体带等10项举措,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2021年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13618元、增长16.8%,高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6个百分点;3000个出列村村均集体收入44.42万元、增长31.3%;今年上半年,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879元,比全国高3017元,绝对值在脱贫县农村住户监测调查的22个省(区、市)中位列第一。

  

  两大战略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在推进乡村振兴方面,我省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构建起党委农办、农业农村部门、乡村振兴部门“三位一体”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格局,将全省104个县(市、区)分为先行示范区、正常推进区、持续攻坚区,分类梯度推进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我省切实抓好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和社会帮扶等主要帮扶政策衔接,制定出台60项衔接政策,构建起“1+33+N”有效衔接政策体系。将20个原国家级贫困县确定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统筹各类资源倾斜支持。

  

  深入实施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农村生态保护、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五大提升行动”,全面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发展动能。目前,3000个脱贫村实现产业帮扶项目全覆盖,82.8%的脱贫户发展了产业项目;光伏扶贫电站装机规模242.3万千瓦,累计发电收益118.68亿元,居全国前列;历年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487亿元,为产业发展引来金融活水;实现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业195.4万人,大力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24.59万名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地就近就业;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6%,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76.5%;农村供水供电、交通道路、宽带网络和学校医院等设施加快建设,农村民生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同时,我省加快推进五大振兴步伐,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两强一增”行动深入实施,涉农“双招双引”全面发力,休闲旅游、电商直播等新业态不断涌现,乡村产业加快发展。有力有序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逐步健全,移风易俗持续推进,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民生活水平迈上新的台阶。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我省集体经济强村达到196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