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14 浏览量: 来源:淮南日报
“淮南子文化”是因汉代道家巨著《淮南子》一书而产生特定的文化形态,具有极为丰富的学术思想内涵及显著的实践意义。在“淮南子文化”的发展中,既要深刻反思其自身所蕴含的学理内容,也应比较探讨其与“淮南文化”“淮河文化”所存在的内在异同关系,如此才能便于专业学者、社会大众从学术研究、城市文化建设的不同视角出发,更加准确地把握“淮南子文化”的定位问题,为进一步推动其良好发展做出更具自觉性、建设性的实践努力。这对当前安徽特色地域文化发展也能发挥出积极有益的促进作用。
“淮南子文化”是“淮南文化”“淮河文化”的重要构成,从属于后二者的整体研究范畴之中。在以上三个文化概念里,相较而言,“淮河文化”是“大概念”,“淮南文化”是“中概念”,“淮南子文化”是“小概念”,而且三者具有由前而后的涵括性,即“淮河文化”能涵括“淮南文化”“淮南子文化”,“淮南文化”则能涵括“淮南子文化”。从“淮南子文化”来说,“淮南文化”与“淮河文化”均为其得以产生、存在、发展的文化基础,不可或缺。之所以如此,根本上是由于《淮南子》一书的诞生,孕育于“淮南”的一方热土以及“淮河”的自然人文环境。因此,因“书”而兴的“淮南子文化”,从产生伊始便成为“淮南文化”“淮河文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与后二者具有内在的亲缘性。就此意义而言,研究“淮南子文化”,即是研究“淮南文化”“淮河文化”。
“淮南子文化”与“淮南文化”“淮河文化”的研究内涵虽有重叠,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一方面,“淮南子文化”“淮南文化”“淮河文化”都具有特色地域文化的实际内涵;另一方面,三者的侧重不同,“淮南子文化”侧重于“文化经典”,“淮南文化”侧重于“地域城市”,“淮河文化”则侧重于“大河流域”。由此,“淮南子文化”可被视为“淮南文化”最大的特色内容,也可被视为“淮河文化”最具特色的组成之一。换言之,“淮南文化”是“淮河文化”的重要构成(淮南市属于淮河中游城市,是淮河安徽段的重要节点,而淮河流域包括河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苏五省沿淮地域),“淮南子文化”则是古今“淮南文化”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内涵。因《淮南子》一书是中华思想文化史上的“绝代奇书”、旷代道典,影响十分深远,所以“淮南子文化”事实上也是“淮河文化”发展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
“淮南子文化”同“淮南文化”“淮河文化”的深层协同发展已是当前学术研究、城市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和趋势所在。“淮南文化”是淮南城市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的文化形态,从古至今,绵延长久,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淮南子文化”只是其中最为“精英”与“菁华”的构成;“淮河文化”同样是古今淮河流域发展中所形成的更具广阔地域性的文化形态,其丰富性、多样性远超“淮南文化”。但无论“淮南文化”与“淮河文化”存在怎样的差异,二者内在的亲缘性却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而“淮南子文化”的存在价值及意义也是始终以“淮南文化”“淮河文化”的内在支撑为前提,成为二者现实发展中最值得重视、发掘与促进的构成内容。可以说,“淮南子文化”同“淮南文化”“淮河文化”三者的发展是同步共进、相互影响的。“淮南子文化”的良好发展,必将推动“淮南文化”“淮河文化”的繁荣发展,而“淮南文化”“淮河文化”的发展也理应对“淮南子文化”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聚焦,使之获得更为切实有利的发展条件。就当前的发展现实来看,从“淮南文化”的立场及视角出发,对“淮南子文化”有着较为突出的重视,但从“淮河文化”而论,却仍显不足,特别是对“淮南子文化”与“淮河文化”的发展关系问题认识有限,尚未真正形成“淮南子文化”与“淮南文化”“淮河文化”三者深层协同发展的自觉意识,这也是三者发展中存在的亟待有所改变的薄弱之处。
总的来说,在“淮南子文化”“淮南文化”“淮河文化”中,“淮南文化”是衔接“淮南子文化”与“淮河文化”的关键环节,“淮河文化”是“淮南文化”“淮南子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根本前提、客观基础及重要背景,“淮南子文化”则是“淮南文化”“淮河文化”的历史菁华和发展亮点。三种文化形态,具体内容有异,却内在根本一致,唯有把握与处理好三者之间的深层协同发展关系,才能实现一荣俱荣、一兴俱兴的发展理想,而“淮南子文化”更能在新的定位中,获得更加勃发的生机活力。(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