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7-21 浏览量: 来源:淮南日报
——大通区全面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
近日,记者前往大通区孔店乡河沿村采访,在村子的南头,有个田园综合体项目吸引记者眼球。小木屋掩映在花丛中,四周被水环绕,仿若世外桃源;不远处的池塘里,鱼儿在嬉戏,荷花正盛开,荷香沁人心脾。
看着眼前的景象,河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闫其云心情愉悦地告诉记者,该田园综合体叫“高塘人家”,是村里引入的集生态农业、健康养生、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项目,规划建设400余亩水产养殖区、1100亩生态种植区,配套建设停车场、餐厅、休闲娱乐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休闲旅游度假区。项目一期工程预计2021年10月完工。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大通区立足区情,明确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农村村庄建设管理生态化小区化、城乡路网互联互通一体化、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优质化、基本农田设施标准化、农村产业绿色化品牌化和农村适龄青年产业工人化,全面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
坚持规划引领,建设先行示范区。该区在全市率先开展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全域规划编制工作,以“1+N”(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规划为统领,编制了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乡村产业发展、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规划。目前,已基本完成《大通区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总体规划》《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先行示范村规划》《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乡村产业规划》等规划。
坚持项目优先,建设先行示范区。该区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夯实乡村振兴根基。以项目融资积极争取建设资金,正在申报合淮产业走廊建设等3个项目,资金约15亿元,以及国家、省、市6个项目资金3.05亿元;目前,已开工蔡城塘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高标准农田改造、三个村的污水管网等10个项目,总投资3.4亿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总投资5.2亿元的天邦现代化养猪项目,占地面积约383亩,项目建成达产后年存量母猪1.6万头,出栏商品仔猪40万头,目前已开工建设。精心谋划一批牵动性强的乡村振兴项目,一期投资9.68亿元的淮南矿心文化旅游项目已签订协议,九龙特色小镇、上窑临港经济产业园项目正在谋划中。
坚持建管并举,建设先行示范区。该区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大提升工程,今年计划对8个行政村进行村庄整治改造,将上窑马岗、九龙岗王楼两个省级美丽中心村打造先行示范村。在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域覆盖的基础上,在全市率先实行自来水养护市场化,真正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建得成、用得起、管得好、长受益的目标。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在农村改厕上下功夫。完善区、乡、村三级公路网络体系,新建农村公路48.35公里,提前一年完成建制村100%通硬化路、100%通客车的目标,全区基本实现村民组通硬化路,乡镇全部实现通三级公路。
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先行示范区。该区开展“一区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做大做强草莓、葡萄、食用菌和畜禽产品等优势特色产业,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绿色农产品种养基地,打造万吨双孢菇基地、万亩草莓基地;建设九龙大道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集观光、采摘、休闲、餐饮、度假、养老为一体的农旅融合新业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25年,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5家,创建国家、省、市级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22个。依托淮南市宏巨食用菌农民合作社,培育壮大粪污资源化利用产业,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建设上窑镇标准化秸秆收储中心,支持方虎草业等企业,让畜禽粪污、秸秆变废为宝。
推进农田设施标准化,建设先行示范区。该区已完成5.8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8万亩,计划在2022-2025年新建高标准农田项目面积7.55万亩,改造农田面积3.89万亩。加强农田工程建设与农机农艺技术的集成和应用,实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统筹农田建设规划布局。坚持“建管并重”,建立健全“区负总责、乡镇落实、村为主体、所有者管护、受益者参与”的工程管护机制,建立管护经费保障机制和标准。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设先行示范区。今年以来,该区紧盯责任落实不放松,新增5名选派干部充实乡村振兴队伍,举办乡村干部专题培训会3场。紧盯工作落实不放松,组建帮扶人、乡村干部、扶贫专干三支队伍500余人开展集中排查和动态监测帮扶,落实月排查、月研判、季联动,完善防止返贫致贫和动态帮扶长效机制。紧盯政策落实不断档,新建产业振兴基地2处,建设道路1908米、水渠2200米,安排公益性岗位92人,发放公益岗位和交通补贴27.7万元。(记者 朱庆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