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分站

选派干部风采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选派干部风采 > 凝心聚力谋发展,深入一线解民忧

凝心聚力谋发展,深入一线解民忧

——市政府办公室驻圩西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井涛同志先进事迹

发布时间:2020-09-11   浏览量:    来源:

伴随着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农村广阔天地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无数致力于乡村振兴的奋斗者正在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努力让乡村苏醒、令乡景蝶变、使乡风改善。作为这些奋斗者的一员,市政府办公室驻圩西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井涛同志从到圩西村那天起,便把自己当成了土生土长的村里人,扑下身子,以圩西村为家,研究扶贫对策,落实脱贫措施,积极配合乡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原单位和个人优势,用一腔热血为圩西村如期脱贫付出了艰辛和努力。他常说,脱贫攻坚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能参加到这场战斗中来,是他的荣幸。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变昔日低洼地为今日“聚宝盆”

和风熏柳,花香醉人,正是江淮大地春光烂漫的时节。在凤台县钱庙乡圩西村,当你沿着一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从村南行至村北港河湾的时候,看到种植大棚整齐排列,一座座白色鸭棚点缀于田野里,返乡创业的养殖、种植大户正在紧张的忙碌,很难想象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雨后“出门就湿脚”的荒地。如今,原本港河湾的低洼地变成了返乡创业大户们创业的“聚宝盆”。这一切的改变得益于驻村第一书记井涛一年多的努力。

如何通过创造良好的返乡创业环境,为返乡创业的养殖、种植大户提供好的创业平台,是每一个致力于乡村振兴的人都要面对的课题。在圩西村北靠近西淝河支流港河有约400亩地易受涝灾,传统农作物种植收益小、风险大,群众种粮积极性不高,适合发展水产养殖业,但港河湾周围道路和电力等基础设施无法适应产业发展需要,严重制约圩西村产业经济的发展。村里有一些有技能、有干劲的能人大户则希望利用这些低洼地从事稻田养鸭等养殖业,发展新型生态农业。“要致富,先修路”,在帮扶单位市政府办公室的协调下,县供电公司支持铺设高压线路,市县乡公里局支持30万元修建生产道路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为能确保项目顺利落地,井涛同志几乎一有时间就都往修路的工地上跑,因修路需要占有村民的部分土地,占地群众有意见,井涛同志就一家一户地去做工作,积极协调修路过程中遇到的各项难题,同时监督施工方的工程质量和进度。截至目前,圩西村已新修港河湾基地内两条180m×3m、180m×4m生产道路,村内100m×4m出行道路,村民们几十年“出门不湿脚”的愿望终于要实现了。每当谈到村里的变化,村民们逢人就夸“这都是井书记的功劳。”

一条朋友圈引发的“消费扶贫”

“井书记,今年大棚里的瓜都下来了,但是开始说要收俺瓜的企业硬说俺的瓜不符合收购的标准,我的瓜知名度还不够高,现在找不到销路,这该咋办啊?”井涛同志看着返乡创业的种植大户陈东方发的这条微信,陷入深深的沉思。是啊,面对承诺回购企业毁约,销路不畅造成了特色农产品滞销问题,到底该如何解决呢?次日,井涛同志一大早就来到陈东方的蔬菜大棚里了解情况,一方面引导种植户陈东方走法律途径进行维权,一方面钻到瓜棚里拍照,顺手发了一条朋友圈“现有圩西村扶贫大棚哈密瓜迎来了丰收,纯绿色食品,酥脆可口,价格合适,欢迎认购”。

随着这条朋友圈在家庭群、朋友群和工作群的转发,接下来的几天里井涛的手机铃声就没有停过,都是来询问村里瓜果的情况。井涛耐心的向想要购买瓜果的人一一介绍。经过第一书记井涛的帮忙和种植大户陈东方本人张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转发和积极订购,加入到了这场“消费扶贫”的活动,共购买瓜果1.5万元,帮扶单位市政府办公室也组织单位同事专程来到村里开展消费扶贫活动,购买瓜果共计0.3万元。但是这些并不足以化解销路难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想要拓展销路,还需要农户与批发商对接。井涛同志就积极帮助种植大户陈东方联系在市最大的水果批发市场安成批发市场设点,帮助他与批发商签订了1万斤瓜果销售协议。

一条“朋友圈”的广为流传推动了贫困村特色农产品新鲜、快捷地上了消费者的餐桌,打通了产业扶贫“最后一公里”。

守住乡村防疫这道防线

“请各包片干部做好分工,对我村武汉返乡人员认真摸排,及时在进村必经路上设置监控点,安排人员值守,做好外来人员劝回、体温测量、登记等工作。别忘了用村部大喇叭广播宣传,劝群众不要聚集,扶贫工作队在明天及时返岗。”这是大年初六,井涛同志用手机微信召开的“微信会议”。疫情来袭,吹响了返村战“疫”集结号,他毅然放弃家庭团聚,带来了口罩、酒精等农村紧缺的防疫物资,向着农村防控一线出发。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井涛同志敏锐地认识到农村疫情防范的薄弱之处,从一开始便瞄准返乡人员这一疫情防控重点,第一时间要求在村内主要道路主要出入口设卡,派人值守,阻断外来车辆、人员进村。

一返回到村里,井涛同志就分派6名村干部分片全面摸排从武汉、湖北返乡人员、车辆,详细记录各类信息,共排查出武汉返乡人员1名,以及9名密切接触者。安排村医每天为返乡人员测量两次体温,并在其家门口设立警示牌、警示横幅,要求他们在家隔离观察。为了把好村里的关口,井涛同志带领着驻村扶贫工作队冒着寒风与村干部一起蹲守值班,认真登记每一个过往行人和车辆,告诉大家做好防护工作。

作为第一书记,让井涛放心不下的还有圩西村两个产业园的养殖大户们。自2017年开展驻村扶贫工作以来,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圩西村建立了“一南一北”两个以养殖、种植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园。如今产业园刚刚初具规模,疫情突袭而来,受交通“封路”影响,好几个养殖大户都出现了“饲料荒”。 防控疫情工作开展以后,外来运输饲料车辆进不了圩西村,井涛多次打电话积极协调县乡有关部门,按照要求,让村里为几个养殖户出具证明,对外来运输饲料车辆放行,养殖场才得以正常运转。他还不时提醒养殖户不能有侥幸心理,出门一定要戴口罩,对车辆及时消毒。

疫情防控最终要依靠群众。井涛同志坚持做好疫情防控宣传工作,他用大喇叭第一时间在村内广播宣传疫情防范要点,由于村里有些地方地处偏僻没法听到村里的广播,为将防疫宣传工作做到不漏一户,人人熟知,井涛同志就与村书记一起驾驶电动车拿着喇叭在村内巡回宣传,提高村民对防疫形势和防控措施的了解,用各种方式方法努力引导村民科学有序应对疫情,不信谣、不传谣。

在这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战“疫”关键时刻,井涛同志始终奋战在农村防疫第一线。他的行为直接给广大村民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汇聚起战“疫”正能量。在井涛同志的感召下,圩西村里的老党员、退伍军人、普通群众和在村大学生们也纷纷加入了防疫的队伍,他们有的在村口执勤检查,劝散聚集群众,登记外来人员信息;有的向防疫一线我五百元、他一千元的捐赠,甚至饮料、大馍、饼干等都汇聚到了圩西村防疫的一线,大家用这样的方式尽自己的点绵薄之力。

文化扶贫,用诗词浸润童心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首唐代诗人王维的《鸟鸣涧》随着孩子们稚嫩的诵读声从钱庙乡圩西村村部里传出,这是市政府办公室驻村扶贫工作队创新开展的文化扶贫工作——在村开展“诗词润童心,经典咏流传”主题诵读活动。

原来井涛同志在日前开展“一抓双促大走访”活动中发现,虽然圩西村“两不愁三保障”已经实现了,但是精神文化生活却成了短板,很多贫困户的孩子们缺乏课外阅读。由于文化程度、教育观念等问题,即便家长主动帮孩子买书,也是练习册各类试卷或作文书,大多不支持孩子买课外书,认为那是看闲书。所以,在农村课外阅读备受冷落。

为传播传统文化,帮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井涛同志主动联系帮扶单位市政府办公室购买了价值2000元的优秀少儿读物。当一套《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以及其他一些适应每个孩子年龄段阅读的读物,在六一儿童节这天送到了每一位孩子们的手中时,圩西村的孩子们脸上也洋溢起了欢乐的笑容。随后,驻村扶贫工作队组织起了古诗词组织诵读活动,引领孩子们走进诗歌的意境,带领孩子们领略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一“诗”激起千重浪,一下子唤起了孩子们对吟诵古典诗词的热情。    井涛说,之所以带领孩子们去诵读古诗词,是因为这些诗词都是经过了千百年的筛选、淘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带着强大的感动力量。“当孩子们诵读诗词的时候,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我们鼓励孩子们多学古诗词经典,把这些经典嵌在脑子里,成为文化基因,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