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2-21 浏览量: 来源:
一边谋划安徽理工大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边带领科研团队围绕煤矿安全生产、职业安全健康与政府、企业开展政产学研合作……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格外忙碌。
袁亮说:“淮南是一个珍爱人才的地方,为淮南经济社会发展倾尽心血,我责无旁贷!”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第一资源,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引才聚才,以求贤若渴的心态重才用才,以筑巢引凤的实招留才育才,用人才优势厚植发展优势,为淮南转型发展汇聚力量。
人才聚,事业兴。从古至今,概莫能外。
拴心留人:打造人才发展“强磁场”
欲登高而远眺,人才举足轻重。人才竞争的背后实质上是人才生态环境的竞争。良好的环境是吸引人才的“强磁场”,是汇集人才的“聚宝盆”。要让人才进驻淮南,并愿意扎根创业,首要的是优化好人才生态环境。
●敬才: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创新转化基地(淮南大气科学研究院),宋磊博士正在观测场里忙碌。进入国家“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极端精密智能制造研发与测试平台”,他参与申报并负责建设的攻关项目“环境智能监测装备研发测试平台”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从初入淮南的“彷徨犹豫”到如今“安家立业”,他充满了信心:“我要把研究院管理好、把作用发挥好,为淮南市转型发展助力!”
宋磊说,淮南是个敬才的地方,市人才办邀请他参加高层次人才国情省情市情专题研修班,还帮助他和同事申报省“特支计划”、平台引才奖补和市“50·科技之星”等各类省市人才项目。
我市一直把“党管人才”摆在突出位置,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新时代“江淮英才计划”的意见》《淮南市招才引智实施办法(试行)》《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贯彻落实中共淮南市委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主要任务分工方案》《淮南市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淮南市“3361行业名家”选拔培养办法》《淮南市现代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试行)》《关于推进大数据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试行)》《关于支持安徽理工大学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吸纳人才、广揽贤达的政策文件,并健全完善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措施办法。市委、市政府领导直接联系服务全市高层次人才,各级党委为1220名高层次人才、478名淮南籍在外优秀人才提供贴心服务。
同时,建立全市重点保护人才信息库,成立市人才安全事件应对工作指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健全完善海外引才安全保护工作制度11项;联合安徽理工大学成功申报省“海聚英才”系列活动。
●重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今年8月起,我市集中对100余家重点民营企业开展“百家企业行、送政策大礼包”活动,成立专项服务小组10支,为企业量身定制政策服务清单,点对点解读宣讲人才项目内容。活动开展一个月以来,企业人才政策咨询率显著提高,目前正在申报的省“115产业创新团队”“特支计划”“市50科技之星”等人才项目申报率比往年提升了3倍以上。
“针对民营企业申报人才项目存在政策理解度不高、申报数量少、质量差的问题,淮南市主动作为、靶向服务。”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科负责人告诉记者,组织部门还与企业建立长效联系机制,做到在政策下发时及时送达,项目申报中点对点精心辅导。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环境好政策优则人才兴。我市坚持把人才政策创新作为推动人才“集聚裂变”的“动力之源”,激励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
引培并举:构建智力集聚“双通道”
一个地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是创新,根本靠人才。如果说人才是第一资源,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市在人才的培育上大胆尝试、不断探索,坚持刚柔并举,同时兼顾人才结构的合理性,既引进高端人才,又吸收紧缺人才,还培养本土人才,在“引培并举”的道路上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
●求才: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
近日,我市发布事业单位急需紧缺人才“招贤榜”。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市人社局印发了《淮南市事业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招聘实施办法》。
不拒众流,方为江河。2020年以来,淮南市引进急需紧缺博士、硕士研究生及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93名;全市事业单位通过简化程序方式引进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以上急需紧缺人才81名,及时补充、优化了部分急需紧缺领域的人才数量、结构。
同时,我市针对重要产业、重点行业、重大工程等领域的人才需求,一方面积极从省内外引进高等人才,补齐人才短板;另一方面强化本土“才智激发”。
●育才: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方得人才。我市出台生活补贴、子女安置、配偶就业等10项政策,专项支持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人才队伍建设。政策出台后,截至目前,两校已经引进人才105人。2021年4月,我市还在安徽师范大学举办了“招才引智”专场活动,“淮南市高校人才工作站”“安徽师范大学实习就业基地”授牌仪式。
今年7月12日,淮南市在沪专家人才座谈会暨驻长三角人才工作站揭牌仪式在上海举行。淮南市与上海开展人才合作交流活动,与闵行区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分2批选派22名优秀年轻党政人才跟班学习。在上海G60科创走廊设立淮南市“人才飞地”,为引进服务高层次人才提供配套支撑。
既向外引才借智“扩大增量”,又注重本土人才培养“盘活存量”。一批批院士专家请进来开展辅导,一拨拨专业骨干走出去增长见识,一支支具有一定规模、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的人才队伍在淮南初步形成。目前,全市通过14家院士工作站、17家博士后工作站等科研平台,柔性引进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17名,先后有158人享受省政府以上特殊津贴;培养本地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89人、省“特支计划”20人、省“115”产业创新团队8家。
人才助力:跑出转型发展“加速度”
人才是一座城市的转型之要、动力之源。发挥人才的作用关键还在于才尽其用,用有所成。我市聚力政策引导、项目实施、载体推动和技能培训,大力引导各类人才奋战淮南转型发展主战场。
●用才: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在山河药辅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实验室里,张际峰博士正在进行配比试验,他的研究课题是药用辅料功能互作数据分析及多辅料联合应用开发。张际峰告诉记者,企业对科研高度重视。
作为淮南市第一家非煤产业上市企业,安徽山河药用辅料股份有限公司将每年销售收入的3%用于科研经费,制定了科技奖励办法,鼓励创新团队积极研发,张际峰在这里找到了施展拳脚的舞台。
随着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山河药辅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落地,淮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连续44个月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态势,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4年居全省前4位。
一个高层次的领军人才可以凝聚一支团队、兴旺一个企业、带动一方产业。其实,在淮南还有众多和张际峰一样的人才正在为经济发展贡献着个人才智。
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我市不断加强与大院大所大学大企的人才合作交流,围绕全市主导产业,积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速科研成果转移转化。
市政府与淮河能源集团签订人才交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选派28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相互挂职,组建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重点打造以“平安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代表的国家级研发平台;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院开展战略合作,建立“钱学森智库”淮南中心,中电科集团八所宇航光纤互联技术等3个省重点实验室获批筹建,煤炭安全精准开采等3个省工程实验室通过组建验收。中安煤化一体化项目一期、中移动(安徽)数据中心一期等123个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在淮南市落地生根。
●选才: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市委组织部统筹实施“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建设,全市累计“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共77个,面向国内外选聘了创新团队“带头人”77人、“带头人助理”385人;统筹实施“3361行业名家”选拔培养工作,着力在文化、教育、医疗、企业经营管理等六大领域选拔培养一批“文化名家”、“学科名人”、“技能名匠”、“教育名师”、“卫生名医”和“企业名家”,目前全市各行业在培养期内人才共481名;联合市科技系统组织实施“农业科技110”工程,选派178名市农业科技特派员,对接服务190家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建立9家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培育40个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实施科技特派员项目101个,投入资金2145万元,引进农业品种342个,引进推广新技术650项。
市经信、人社、农业系统制定实施有关重点人才队伍建设方案,近三年共完成企业家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能力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各类人才专题培训班60多期、8.6万人次,开展各类职称评审1.98万人次、技能鉴定4.6万人次。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从高端领军人才到技能人才、乡土人才,从自然科学人才到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文艺人才,从本土培养人才到海外引进人才……我市坚持“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齐头并进,人才队伍结构日益完善。
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如今,不同专业特长、不同职业岗位,不同能力水平的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源源不断的人才优势转化为澎湃不竭的发展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