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分站

党员教育

您的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员教育 > 寿县:用好红色资源 助推党员教育入心践行

寿县:用好红色资源 助推党员教育入心践行

发布时间:2025-02-08   浏览量:    来源:


  近年来,寿县坚持把盘活用好红色资源作为党员教育的有力抓手,通过深耕“红色教材”、建强“红色阵地”、凝聚“红色力量”,推动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党员教育优势,不断提升党员教育培训质效。

  

  深耕“红色教材”,促进党员教育“可视化”。详细梳理“红色谱系”。县委宣传部联合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县委党校及各乡镇党委政府等,组建专业团队,通过查阅党史资料、研读革命先辈书信、探访革命烈士后代和广泛走访群众等方式整理寿县“红色脉络”,制作出《一门三烈士》、《曹渊故居》等5部红色宣传手册,整理编纂《小甸百年》、《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寿县革命史》等8部红色书籍。精心复原“红色场景”。通过绘画雕塑、图文解说、声像资料、场景模拟等多元形式将寿县革命先烈传播革命理论、培养革命人才、组建群众社团、发动武装起义等过程呈现在广大党员群众眼前,增强现场教学感染力,让寿县革命老区红色故事“生动演绎”。认真策划“视频课程”。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深入挖掘县内红色故事,县党员教育中心联合县融媒体中心、专业制片公司拍摄制作《那年青春别样红》、《小甸曹家一门三烈士》、《安徽第一面党旗》等10余部党员教育片,推动红色资源“活化”为可视、可听、可感的“精神粮食”,不断增强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

  

  建强“红色阵地”,促进党员教育“精品化”。定期修缮历史遗迹,稳妥保存红色“根据地”。对县域内曹渊故居、方运炽烈士事迹陈列馆、瓦埠暴动旧址、寿县革命烈士陵园等10余处“红色遗迹”进行定期维护,配备先进多媒体设备,丰富遗迹内部的历史记录、历史物件,增强故事讲述的“支撑性”“触碰性”。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倾力打造红色“孵化地”。以“安徽第一面党旗纪念园”为依托,争取专项资金建设小甸镇党校项目,为全县党员干部教育学习提供常态化学习新场所。以“文化振兴”目标为抓手,有序推进小甸镇“红色村”建设项目,配套建立村史馆,使其成为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档案馆”和凝聚人心的“加油站”。整合现有红色资源,精心设计红色“打卡线”。打造常学常新、情景交融的现场教学点,精心设计党员干部教育红色研学方案,推出“中共寿县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小甸集特支纪念园”“瓦埠革命暴动旧址——小甸集特支纪念园——瓦埠湖生态走廊”“小甸集特支纪念园——安丰塘——高语罕故居”等3条线路,将红色教育资源串点成线,让党员干部在沉浸式教育中感悟初心使命。2024年,依托红色教育基地和红色研学路线,共接待9万余人次以及2038批单位团体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党史教育。

  

  凝聚“红色力量”,促进党员教育“实效化”。坚持把红色教育成效转化为服务民众、推动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促进红色教育“扩面提质”。围绕弘扬和传承“中共小甸集特支精神”,举办“特支精神引领,党史学习先行”、“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特支精神”等系列活动,组织红色景点解说员、红色宣讲志愿者、红领巾讲解员分批分期开展红色故事进机关、学校、街道、社区宣讲活动,让广大党员群众在“家门口”接受学习教育,以接地气的语言和方式推动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深入群众、深入人心。聚合乡村振兴“红色动能”。鼓励各乡镇成立先锋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开展党员亮身份、做表率行动,激发党员干部参与乡村振兴“使命感”。建起“联系帮带”机制,发挥党建指导员功能,密切党员干部和企业的日常“互动”,合力打造“工农旅”一体的新业态,延伸红色文旅产业链条,持续放大红色教育品牌效应。赋能基层治理“提档升级”。以赓续红色精神、诠释红色担当为目标,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学习身边榜样”等活动,聚焦“关键少数”,高效开展“书记领办基层治理项目”,常抓群众“急难愁盼”事项,利用“小切口”实现基层治理“大突破”。2024年度开展黑臭水体、道路清理、矛盾调解等“点对点”治理活动130余次,受益群众35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