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2-17 浏览量: 来源:大通区
近年来,淮南市大通区孔店乡河沿村充分依托产业优势和技术禀赋,探索党建引领扶贫新模式,将基层党建作为脱贫攻坚的主引擎,着力产业建设,实现草莓产业从“难产”到“量产”再到“多产”,大力发展“高塘人家”草莓产业,带动乡村振兴,使河沿村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富裕村的嬗变。如今产品畅销电商平台,顺利走进淮南华联扶贫超市。
党员带头,造就草莓产业应运而生。河沿村党支部充分借助产业发展实践经验,将产业开发和精准扶贫紧密结合,积极发展草莓种植特色产业。加大抛荒地流转力度,党员带头盘活荒地面积150亩,成立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申请注册“高塘人家”品牌。选育红颜草莓,产量可观,创新性开发草莓饮品,提升产品附加值。此外,河沿村自主建立大型草莓批发交易市场,进一步降低运输成本,提高收购价格。目前,河沿村草莓收购价格峰值达40元/斤,亩均收入达5万元。
党建引领,激活草莓产业蓬勃发展。以“高塘人家”草莓产业为主线,探索“党建+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方式。先后与种植大户、民丰瓜果蔬菜合作社及景氏农业有限公司进行产业对接,逐渐形成了“政府建设、村级管理、群众租赁”的模式。村“两委”班子和党员带头流转土地,推广近百亩草莓,带动贫困户发展,推动了“高塘人家”草莓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形成初具规模的产业示范带。同时借助现有产业基础,开展线上线下销售,推动产业销售多元化发展,农民足不出户便可卖出好价。目前河沿村草莓种植大棚1000余亩,成为远近闻名的草莓产业基地。
支部共建,提升草莓产业带富能力。一是拓宽规模。河沿村党支部积极争取整合资金,建设旅游扶贫“八个一”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建设集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农业生态园,打造“草莓产业+休闲旅游”模式,逐渐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二是技术培训。定期邀请省内农业专家为村民开展技术培训,解决农民疑惑,帮助农民掌握种植新“法宝”,农民种植积极性日益高涨。三是保障机制。采取公开招租的方式,引导50多户村民参与草莓种植,村委会每年从租金53万元中分出20万元给贫困户分红,保障贫困户收入。同时利用扶贫资金60万元,流转35亩土地进行草莓种植,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增加4万元。2020年河沿村级集体收入已达82万元,位居全区第一,村集体和村民实现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