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分站

党建综合

您的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建综合 > 淮南市田家庵区:三举措提升发展党员“含金量”

淮南市田家庵区:三举措提升发展党员“含金量”

发布时间:2025-08-26   浏览量:    来源:安徽先锋网

  近年来,淮南市田家庵区始终把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基层党建“重头戏”,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教育培训、严守程序标准三项举措,不断提升发展党员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为基层党组织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强化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构建齐抓共管“新格局”。高位推动,明确职责分工。区委组织部切实履行牵头抓总职责,将发展党员工作纳入年度党建工作要点和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年初召开全区发展党员工作会议,分析形势、部署任务、提出要求。建立由组织部门协调,纪检、公安、信访等部门协同参与的联审联查机制,明确各党(工)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党支部书记是具体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链条。健全机制,强化督查指导。建立常态化督导检查机制,采取随机抽查、专项检查、交叉互查等方式,每半年对基层党(工)委发展党员工作进行一次全面“体检”,重点检查程序是否规范、材料是否齐全、责任是否落实。对连续两年未发展党员或发展党员工作不力的基层党组织进行通报,并对相关负责人进行约谈,责令限期整改,有效扭转部分农村、社区党组织发展党员乏力的问题。精准调控,优化队伍结构。注重宏观调控与微观指导相结合,根据上级安排和基层实际,下达年度发展党员指导性计划,突出向产业工人、青年农民、高知识群体、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重点群体倾斜,向连续两年未发展党员的村、社区等薄弱领域倾斜。近两年,新发展党员中,农牧渔民和“三新”领域占比达74%,35岁及以下青年占比达70%,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达81%,党员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分布更趋合理。

  

  聚焦培源提质,强化教育引导,筑牢理想信念“压舱石”。拓宽视野,抓实源头储备。积极探索“线上+线下”发现和识别优秀分子的途径。线上,利用大数据手段,关注在网络舆情、志愿服务、社区报到中表现突出的青年。线下,指导基层党组织通过谈心谈话、群众推荐、党员联系等方式,广泛发现和吸纳各领域优秀人才。特别是结合“双报到”工作,引导350余名社会工作者、网格员、志愿者等群体向党组织靠拢。目前,全区已建立一支700余人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其中35岁及以下青年入党积极分子占比73%。精准施训,筑牢思想根基。紧紧围绕党的创新理论,构建了分级负责、分类培训的教育体系。区级层面依托区委党校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示范培训班,基层党(工)委层面定期组织集中培训,并普遍推行“指定培养联系人+参加党内活动+实践锻炼”的复合培养模式,依托安成镇廖家湾革命纪念馆、大通“万人坑”教育馆等本地红色资源开展沉浸式教学。近年来,累计开展各类培训420余场次,覆盖入党积极分子1.1万余人次,让积极分子未进党的门,先做党的人。动态管理,确保培养质量。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动态管理台账和信息库,每半年对积极分子进行一次全面考察,通过谈心谈话、查阅思想汇报、听取群众意见等方式,深入了解其思想动态、现实表现和入党动机。对表现突出、符合条件的及时列为发展对象;对表现一般、动机不纯的加强教育帮助;对经教育仍无转变的及时调整出队伍,畅通“能进能出”机制,确保源头活水的纯洁性。

  

  严格程序标准,精准规范操作,守好党员入口“生命线”。立起标尺,严把“政治标准关”。明确政治审查的10项正面清单和8项负面清单,突出考察发展对象是否真学真信真用党的创新理论,是否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行“双审双查”制度,即党支部进行初步政治审查,基层党(工)委进行复核审查;查个人历史表现,查关键时期、重大事件中的政治立场,从源头上保证党员队伍的政治纯洁。细化步骤,严把“流程程序关”。对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将发展党员工作细化为5个阶段25个步骤,并制作了《发展党员工作流程图》和《发展党员工作文书范本》,下发至每一个党支部,让基层一看就懂、照着能做。全面推行发展党员全程纪实制度,为每一名发展对象建立“一人一档”,对培养教育、考察、公示、谈话等每个环节都形成详实记录,确保每个环节都可追溯、可倒查。开展发展党员档案规范化整理专项活动,组织评审会,整改不规范档案。阳光操作,严把“监督审批关”。严格执行发展党员公示制度,在确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接收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等关键环节,通过公开栏、网络平台等进行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公示,广泛听取党内外群众意见。在审批环节,坚持党(工)委集体讨论、表决决定,并报区委组织部预审和备案。探索运用部门联审机制,对发展对象征求执纪执法部门意见,全年新发展党员资格联审覆盖率达100%,严防“带病入党”。